向“新”余村 活力满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吉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经营,持续在好风景中布局好经济,乡村创业创新活力迸发,逐步形成了以百业俱兴引领万人回乡、村村经营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9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走百村 看百业》系列蹲点报道,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蹲点采访,探寻乡村产业发展故事。敬请关注。

  夏日余村,依旧释放着满满的“活力因子”。当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动能加快集聚,所谓“乡村活力”,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宅”村的经营甜头 

  村民尝到了

  沿着余村绿道往上,占地50余亩的“与余农场”就坐落在路边,农场主正是 97年的余村姑娘俞佳慧。萌宠喂养、白茶采摘、共享菜园、围炉煮茶……农场已开业大半年,人气始终保持旺的状态。

  怎么会想到回村开农场?创业勇气来自哪?

  “村里年轻人多了、新业态也丰富了。看着涌入的巨大客流,我作为一名本村人,自然也想尝试一下能不能用好这波流量。”于是,去年年初,俞佳慧毅然辞职回村。恰逢余村正在招募全球合伙人,这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参加路演、策划方案、着手打造……几个月后,闲置土地变成了全新的亲子农场。

  据悉,自开业至今,农场营业额已近200万元。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日均人流量高达1500多人次,日营业额达5万元左右。在自小长大的地方“闯”出了不一样的“青春”,俞佳慧说,“这条路试对了。”

  与农场仅一条马路之隔,俞佳慧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名为黄檀树夏的民宿。

  “这几天5个客房都满了,大部分客人都会住两三天。”民宿内,她的父亲俞金宝和妈妈姜明月正在忙碌着,制作茶饮、打扫泳池、清理落叶……两人分工明确。“村里业态虽多,但还缺个茶馆,所以今年我们又将民宿进行改造,在一楼打造了一个茶空间,院子也进行了重新布置,住宿的客人体验感更好,过往的游客也可以过来喝喝茶、拍拍照。”对于自家民宿,俞金宝很有信心。

  “如果谁家民宿客人满了,都会介绍给周边的民宿,互相共享资源。”据他介绍,今年民宿生意总体较好,特别是自5月份茶空间开始投入使用后,客流量很大,节假日基本都是满房状态。

  采访当天,来自上海的游客陈淑懿正和家人们在民宿计划接下来的游玩攻略。“我们是3个家庭一起组团过来的,村里环境不错,该有的业态都有,民宿也很温馨,等下打算去附近的咖啡馆转转。”这次在余村的出游,陈淑懿十分满意。

  一家三口,都“宅”村干起了经营。在余村,不少家庭像俞佳慧家一样,都实现了“家门口”增收。2023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1万元。

  “三乡人”汇聚乡村

  “年轻态”更足了

  作为“两山”转化优等生、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余村一直有生态流量,但如何打造产业变量,从“吸睛”变 “吸金”?

  余村将“破圈”之法放在了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身上。2022年7月,根据整体规划和村庄实际,余村提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三大方向,大力招引合伙人项目,全面推动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村受益、企发展、民增收”的多方共赢新格局。

  政策加持下,余村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短短两年,成为了“青年入乡”实践场,集聚50多个合伙人项目,涌现50多处新业态、新场景,涉及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数字经济、新经济等多种类型,吸引各类青年人才1200余人。“目前大多数业态都属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除了有效吸收本地劳动力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村村民参与乡村经营的意识。”天荒坪镇党委委员吴胜国说,当“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的力量汇聚后,乡村建设“生力军”极速壮大,全方位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如今的余村,随处可见各类新业态,紧紧贴着村里大大小小的路蔓延,串点连线成面。余村大草坪旁,一座十多米高的现代化玻璃建筑是合伙人陈镇宇和黄斌一同打造的乡音小馆。当音乐、西餐、美酒等元素在乡村的夜里碰撞,这里的周末常常爆满,开业不足两个月,营收超20万元。“结束白天的工作,晚上就喜欢来小馆放松一下,听听音乐,挺惬意的。”在村青年宋琬阳说,“村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

  从小馆出来,沿着小坡往里走,便是“美在余村国漫咖啡体验馆”,若往外,则是余村主题邮局、兜内咖啡……四季有新景,处处新玩法,自然客如潮。今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其中,五一期间游客高达5万人次。

  产业向“新”而行 动能更强了

  在余村绿道上,吸引人的不止是持续“上新”的业态,游客们骑着蓝白色调的共享助力车来往“探店”,也形成了一抹亮眼的“跃动蓝”。据悉,为方便游客出行,天荒坪镇沿街道路上共配有200多辆共享助力车,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期间,余村日使用共享助力车的游客最高超3000人次。这些共享助力车正是来自在地企业湖州玛恩摩科技孵化运营的“小象出行”品牌。

  据玛恩摩科技财务总监柳舒扬介绍,企业在2021年入驻余村,“小象出行”是其推出的首个品牌,主要做共享出行服务,目前已在浙江、贵州、四川、海南、山东等多地投放。“当时选择来村的新经济企业还比较少。但现在,随着青来集的开园,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整体的创业氛围很浓厚。”说起园区的配套服务,柳舒扬直言,无论是政策支持力度还是税务、融资等指导,可以说都满含诚意。

  准独角兽企业邻汇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梯科技、国内投影交互领域的头部企业深光科技……从之前的只有一家,到如今园区内8家新经济企业形成集聚之势,大余村正向“新”逐“绿”而行。截至目前,园区新经济项目累计营收1.8亿元。

  革新的业态,赢得了市场,集聚了人气。

  今年7月,余村再发“英雄帖”,面向全球招引合伙人,诚邀更多对乡村振兴事业充满热情、愿意扎根乡村的青年人才来到乡村,一起打造更具辨识度的“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短 评

  了不起的人口数字

  在村里采访的时候,当地干部无意间说了一个数据,到了今年,在余村驻地办公的年轻人已经有1200多人,超过了1080人的当地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口数字。

  一般来说,一个旅游业红火的村子,靠着旅游服务业,肯定能给村集体、村民创造更多收入,让大家都富起来;但是,如果有这么多年轻人在村里扎根,那创造的就不仅仅是收入,他们可以让村子真正地强起来。

  那么,这些在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够给乡村带来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在余村看到许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老奶奶爱上了喝咖啡,老爷爷跟着学起了外语,小朋友在暑期里和机器人一起玩耍……这是年轻人给乡村带来的新活力;

  第二,余村这两年多了骑行俱乐部、国漫咖啡馆、乡音小馆等几十个新消费空间,这让乡村旅游跟得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这是他们给村里带来的新业态;

  第三,则是村里落地了赋能实体经济、城乡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零售空间的流量运营,教育出版的信息技术服务。他们用余村的实践证明,现代服务业与乡村的邂逅,也能产生美好的故事,证明乡村也可以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和承载现代产业的舞台。而这可能是余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另一个启示。



责任编辑:安吉县纪委监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