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糕点的无限创新

编者按:一家企业发展最直观的形象,就在它的生产线上。生产线的两端,连接着企业科技研发、产品创新、数字变革、市场拓展等方方面面,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今起,本报推出《生产线上看动能》专栏,走进企业车间,近距离探寻生产线上的奥秘,展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全媒体记者 胡旦 张卉

  走进知味观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糕点的清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人们对美食的想象。而目之所及却是另一番景象: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各司其职,处处井井有条。

  传统糕点强调的精致与工业生产注重的高效,在同一个空间里达成了。去年3月,知味观食品有限公司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3.5万吨。仅一年时间,公司实现产值1.3亿元;高峰期间,可日产各类糕点100万只。机械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可见一斑。

  杭州亚运会期间,来自知味观的定胜糕出现在运动员的茶点中,在带去美好寓意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领略了传统中式糕点的魅力。定胜糕是知味观的明星产品之一,得益于全自动的生产线,日产能达到15万只。

  对一家食品企业来说,自动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传统糕点的生产,常常会出现机械化和手工制作的冲突。在知味观的生产目录里,糕点种类有80多款,要在保证甚至优化手工制作品质的同时,实现自动化的工艺改进,结果可能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可能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更多的情况则是摸着石头过河。

  桃花酥是知味观推出的新中式糕点,其形似桃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日均产量3万只。它的生产过程全部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记者现场看到,在桃花酥生产线,操作工丁志华不时将皮和馅投入到机器中。仅一台机器,投料、称重、成形、排版、点蛋液、撒芝麻等工序就全部自动完成,丁志华则要保证各个工序的正常运行。

  而在半年前,桃花酥还只能半自动化生产。创新的起点,往往就在日常中。过去,点蛋液和撒芝麻两道工序需要人工完成,不仅效率无法提上来,位置和量也没那么精准,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于是,改进计划提上日程,并交给工程部负责。

  “收到生产一线的反馈,我们马上到市场上寻找适合的机器,通过各个渠道的寻访,最终找到了一家可以生产类似机器的厂家。”公司厂务部副经理熊华涛说。经过多轮调试,机器投入生产线,不仅改善了工艺,人工也减少到了5人。

  在知味观,工程部负责各类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同时也承担着生产设备改造创新的任务。熊华涛管理企业厂务,同时也是工程部的负责人。平时工作中,他经常拉着各个部门的人一起开会,商量改进工艺的“大动作”“小点子”,有时还会搞搞“小发明”。工程部的成员也经常出没于各大机械设备展会,随时准备“淘”一些可以改进生产工艺的“宝贝”。

  “在食品行业里,很多都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尤其是我们中式糕点,色香味意形都要面面俱到,很难简单借助工具实现。”公司副总经理胡强说。每次巡视车间,胡强都会注意各个生产环节的工艺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提升效率的空间。

  “我们的生产车间不太会有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还是从小环节、小工艺上进行创新。”胡强说。

  的确,在知味观,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出其不意的瞬间。比如,荷花酥的开口,以前需要人工操作,工程部发现后就自己制作了开口的模具,并想办法把模具安在机械设备上,实现了这一工序的自动化。又或者,工程部最近在市场上发现了一种组合刀具,便将它应用在面皮的切割工序上,从一次只能切一条面皮变成可切多条,并且可以精准控制面皮宽度,既高效又精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欲知我味,观料便知”,这是有着110多年历史的知味观广为人知的一句广告词。而生产线上澎湃的动能,则为“这一味”赋予了更广阔的天地,既历久弥新,更推陈出新。



责任编辑:安吉县纪委监察委